为庆祝即将到来的2025年国际妇女节,弘扬关爱女性健康的理念,3月5日,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走进榆林市榆阳区新明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以“关爱女性健康,守护美丽人生”为主题的义诊活动,为女性朋友提供免费的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增强女性健康意识。

免费健康检查,贴心服务暖人心

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李兴梅主任医师、牛建生主任医师、张逢副主任医师、冯秀秀主治医师、刘月梅主治医师、临床营养科郝荣主治医师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专家们仔细询问居民的身体状况、病史、日常症状及用药等情况,现场进行体格检查、慢性病咨询和初步筛查,并给出专业、个性化的诊疗建议。
活动现场,护理人员为女性朋友提供了全面的健康检查服务,为居民提供健康筛查服务,免费血糖检测100余人次、血压测量90余人次。同时,根据医师处方免费为居民发放家庭常用药品150余盒。许多参与者表示,通过本次义诊不仅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还学到了很多实用的健康知识,希望未来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与专家面对面,健康讲座受欢迎

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李兴梅主任医师和牛建生主任医师,围绕女性常见疾病的预防与保健开展专题讲座。李兴梅主任医师对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内分泌科的诊疗范围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痛风以及各类内分泌腺体功能异常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最新研究进展。
牛建生主任医师以《五架马车并驾齐驱,糖尿病终身管理》为题开展讲座,从我国糖尿病现状、糖尿病教育、饮食调整、合理运动、药物治疗以及自我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强调了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如何合理安排饮食,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正确理解和使用降糖药物,并定期进行血糖自我监测,以实现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心理咨询服务,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咨询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活动现场为居民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大家识别并理解自身情绪状态,学习有效的压力管理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正面的心理调适方法来调节情绪波动,从而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许多参与者表示,这次心理健康服务的体验帮助他们缓解了近期的心理压力,并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自信、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强大。
健康资料发放,普及健康知识

活动现场,为在场居民免费发放健康手册、宣传单等资料100余份,内容涵盖日常保健、常见疾病的预防、健康生活方式等,帮助居民朋友掌握更多健康知识,让居民在面对健康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健康无价,关爱有情。今后,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将继续践行医者使命,为广大市民的健康和幸福保驾护航。
【健康科普】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其主要特征。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伴有胰岛素作用缺陷(即胰岛素抵抗)。
二、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因急性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等急性并发症,如果救治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二是因长期慢性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主要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心力衰竭,其中ASCVD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上述血管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失明、肾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
三、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
(一)高风险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者为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体重指数(BMI)≥24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3.有糖尿病家族史;
4.缺乏体力活动;
5.高血压;
6.血脂异常;
7.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8.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分娩史或妊娠糖尿病史。
(二)糖尿病前期人群
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为糖尿病前期人群:
1.6.1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
2.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
四、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一般人群,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限盐、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状态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对于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超重肥胖及热量摄入,加强体力活动,同时做好早期筛查。
提倡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应到医疗机构进行糖代谢评估。
五、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一)健康生活
平衡膳食,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面食、饼干等)和含糖饮料的摄入,适当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二)配合诊治
定期到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用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服药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需调整用药,需及时和医生沟通。
(三)主动管理
与医生团队共同定制健康管理计划,规律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每年进行慢性并发症筛查,包括足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等。
(四)平和心态
保持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如出现病情变化,在配合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
(五)寻求支持
当血糖控制遇到困难时,可与家人、朋友或病友述说,寻求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