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一个深夜,一通急救电话打破了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宁静。一对母女在家中食用长时间泡发的木耳后,相继出现剧烈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病情在几小时内急剧恶化。母亲陷入大小便失禁、神情淡漠的状态,女儿更是意识障碍逐步加深,最终陷入昏迷。当地医院因救治条件有限,紧急联系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寻求支援。
重症医学科陈永胜主任团队通过远程评估,结合患者病史与症状,初步诊断为米酵菌酸毒素中毒。这种由变质食物产生的毒素可迅速导致肝肾功能衰竭和神经系统损伤,死亡率极高。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安排救护车连夜将母女二人转入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入院时,患儿已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生命体征极不稳定,抢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
多学科协作:破解低体重患儿救治难题

"两位患者中毒程度远超预期,尤其是25公斤的低体重患儿,常规治疗方案根本不适用。"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永胜回忆道。针对两患者的病情,科室迅速成立两个抢救小组,紧急联合肾病内科、儿科等科室开展多学科会诊,并同步与交大一附院本部重症医学科石秦东主任远程沟通救治方案。经过全面评估,医疗团队首先为母亲建立血管通路,顺利实施床旁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的治疗方案,但患儿的特殊情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血管通路建立成为首个难关。患儿股静脉直径仅5毫米,操作难度极大,常规透析管路无法使用。医护团队紧急协调儿童专用透析血滤管路,在B超引导下反复定位,成功将治疗导管置入股静脉,降低了穿刺并发症风险。
针对治疗方案适配问题,团队创新采用"床旁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联合技术。前者模拟人体肾脏功能,持续清除小分子毒素和代谢废物;后者通过吸附剂直接清除中大分子毒素及结合态毒物。这种组合疗法既能高效净化血液,又能适应患儿的身体条件。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将引血量从50ml/分,逐步调整至80ml/分,精准维持循环稳定,避免血容量波动引发休克。
24小时守护:从昏迷到苏醒的生命奇迹

血液净化治疗启动后,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在患者床旁,精细调整治疗参数,严密监测母女二人生命体征,二位患者治疗过程顺利,未出现循环衰竭、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第二天,患儿意识逐渐转清,能正确回应指令,可自行进食流质食物,患儿母亲亦意识清楚,精神状态恢复正常。目前,患者母女已脱离生命危险,三天后转回当地县医院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
区域医疗中心: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实屏障
从深夜紧急转诊到多学科联合攻关,从创新治疗方案到24小时不间断精准护理,这场历时40小时的生死救援,不仅展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更彰显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危急重症救治中的关键作用。未来,医院将坚定依托交大一附院本部的技术优势,在急危重症救治、多学科协作等方面深化诊疗体系建设,确保群众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省级的优质医疗服务。
小科普
专家解读:为什么血液净化能“逆转”中毒?
陈永胜主任介绍,长时间泡发的木耳会产生米酵菌酸毒素,进入人体后,会迅速侵入血液并攻击多个器官,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血液净化技术相当于一个“体外肝脏和肾脏”,能在患者自身器官功能受损时代替其清除毒物。
“尤其是血液灌流+血液滤过的组合,可以有效清除不同分子量的毒素,阻断‘毒物—组织损伤—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为儿童中毒救治提供了关键窗口。”
科普延伸:警惕长时间泡发的木耳!
借此案例也提醒公众:
1.木耳泡发时间过长(尤其夏季或室温较高时),水中细菌(如椰毒假单胞菌)会快速繁殖,分解木耳中的营养成分并产生米酵菌酸。这种毒素耐高温,普通烹饪无法破坏,误食后可能引发恶心、呕吐、腹痛,严重时可导致肝肾损伤甚至死亡。
2.中毒症状潜伏期短、进展快,呕吐、腹泻、意识改变是危险信号;
3.一旦怀疑中毒,立即送医并保留食物样本,以便针对性检测与治疗。
专家简介

陈永胜,主任医师,农工民主党、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1992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大医学院医学部,同月分配于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工作,2009年至今在榆林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创建了陕北地区首家重症医学科,作为榆林市救援大队主要负责人,多次参加了榆林市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学术会议担任讲者和主持,担任陕西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重症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榆林市重症医师协会主任委员、中华海峡两岸医学交流学会全国委员,举办重症领域各型学术推广会议几十场次,参与全市重症病人会诊,指导抢救工作,榆林市重症救援队队长,成立榆林市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榆林市呼吸机、CRRT培训基地、榆林市重症护士培训基地,为陕西省重症联盟单位、陕西省脓毒症重症救治协作单位、国家创伤培训联盟单位的负责人。与科室内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拼搏下,取得了诸多荣誉、成绩,科室发展成为西北五省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洁净层流病房之一,多次评为医院先进科室、省内优质护理先进科室,获批了陕西省重点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