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完成榆林首例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给患者70岁的心脏换上了仅有胶囊大小、强有力的“新马达”,助心律失常患者重获“心”生。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我院迈入房室同步起搏的无导线起搏时代,在无线起搏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今年70岁的张爷爷(化名)长期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平素身体状态较差。半月前又出现气短、乏力。在外院就诊后,查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只有30多次/分;医生告诉家属,根据检查结果张爷爷需要尽快安装心脏起搏器。但张爷爷血液中的白细胞仅有1.35*10^9/L,而且近期肺部又有感染。传统的起搏器伤口大,对于老人来说感染的风险太高,张爷爷及家属瞬间就慌了神,不知该如何是好。
多方打听后,得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心内科近期在强华主任的带领下,已顺利完成了心脏方面多项高难度手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们找到了强华主任。“我爸年纪大了,我们平时上班也忙,外出求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就想着要是能在家门口把问题解决了该有多好。打听了很久说是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有个强华主任做了很多难度很大的手术,就想来这儿碰碰运气。”张爷爷的家人说。
接诊后,强华主任考虑张爷爷年龄较大,白细胞低,还有肺炎,糖尿病史,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术后伤口愈合较困难,感染的发生率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经仔细评估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这一新技术为患者进行治疗。
3月16日下午,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强华主任与西安交大一附院本部的梁潇教授,在李佳娜医师的协助下,在导管室通过股静脉,将一枚仅有2g左右、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精准植入到张爷爷的右心室内。手术时长不到1小时,术后起搏器工作状态良好,患者心率也恢复到正常。术后第二天,张爷爷已经可以下床活动了。“手术可给我做好了,醒来就没有之前那种心慌、气短的感觉了。”张爷爷高兴地说。
无导线起搏器是一种先进的心血管治疗设备,与传统的起搏器相比,它无需通过导线连接心脏与起搏器,也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放置脉冲发生器(起搏器),而是通过微创方式植入患者体内,具有体积小、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条件较差的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手术风险,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强华
医学博士,西安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榆林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分会、中华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医促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医促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保健学会高血压分会委员,陕西房颤中心联盟理事。
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MD),2015-2017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研究所进修学习。主要研究方向:心脏电生理、冠心病等。掌握了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处理,每年完成心脏病介入治疗(电生理和冠脉)800余例。任《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审稿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陕西省卫生科研项目1项。参与陕西省科技公关项目数项,发表SCI论文3篇,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