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八旬老人突发意识丧失、生命垂危,被紧急送往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医院立即开启绿色通道,运用VA-ECMO(体外膜肺氧合)联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最终转危为安。
患者到院时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即使使用极量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血压仍难以维持,生命迹象微弱。急诊医学科迅速响应,通过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气管插管、深静脉通路建立等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并紧急将患者转入重症医学科。心脏超声与心电图检查提示为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医学科陈永胜主任医师判断患者已陷入药物难以逆转的心源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
面对患者高龄和病情极其危重的双重挑战,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救治机制。重症医学科与心血管内科紧急会诊,并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果断决定实施VA-ECMO联合IABP辅助支持,为后续治疗争取机会。手术过程中,团队技术娴熟、配合紧密,仅用15分钟就成功建立VA-ECMO支持。随着设备运转,患者血压逐步回升,血氧饱和度迅速改善,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为后续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在VA-ECMO与IABP的全程护航下,心血管内科主任强华和张鹏副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经验,为患者精准实施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仅用时30分钟便成功植入支架,打通了堵塞的血管。
术后,重症医学科团队通过精细的液体管理、呼吸机参数调节、个体化抗凝及营养支持,助力患者持续恢复。历经72小时不间断的精准监护,患者循环功能逐渐稳定,顺利停用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5天撤离VA-ECMO,第6天拔除气管插管,第7天撤除IABP。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
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不仅具备开展VA-ECMO联合IABP辅助支持下开展PCI等高精尖技术的能力,更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和绿色通道,实现了从院前急救、急诊介入到重症监护的全程无缝衔接。医院依托交大一附院本部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将“国家队”的诊疗水平平移至榆林,显著提升了区域内心脑血管疾病等急危重症的救治效率和服务半径,有效减少了患者跨区域辗转求医的负担与风险。
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宗旨,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如心脏中心、肿瘤中心等“四中心二平台”),完善急危重症救治网络体系,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帮扶,全面提升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区域的整体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让群众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优质、高效、连续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