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网站!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名医在身边】从活下来到活得更好 我院康复医学科助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发布者:宣传教育科来源:西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发布时间:2024/2/18 8:53:00阅读:1789字体:默认

      随着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落户榆林,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但生存患者往往伴有很多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如何恢复功能状态和提升生存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康复医学科紧跟医院发展步伐,通过及早介入康复,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近日,一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医学科的精心治疗下,重获新生。

       于先生(化名)人到中年,因车祸致意识不清伴呕吐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就诊,CT 示广泛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为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经我院ICU抢救后生命体征稍平稳,转入康复医学科作进一步治疗。

       入科时,于先生意识不清,发热,气管切开状态,痰多,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无法检查。患者病情较为危重,康复难度较大,为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康复医学科井泉主任、尚静护士长、王飞副主任医师、冯信康复治疗师、李一田针灸医师等组成的康复团队多次展开联合查房,为患者进行精准评估,并制定了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及护理方案。

       在康复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同时运用极具特色的十三鬼穴电针刺激予以醒脑开窍。于先生逐渐清醒,但自主咳嗽能力差,井泉主任指导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给予肺康复、咽部电刺激、摄食训练等,患者咳痰能力逐渐恢复,并恢复吞咽动作,仅仅用了9天时间成功拔除气管套管。入科2周后,便取得了满意的进展,神志清楚,可简单交流,经口进糊状食物。胃管、尿管、深静脉置管逐一拔除。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3级。日常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从发病之初的晴天霹雳,到如今的柳暗花明重燃生活的希望,于先生在康复医学科团队的帮助下,成功的从“活下来”一步步走向“活得好”。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逐渐走出了疾病的阴影,迎来了新生活。

       井泉主任表示,随着现代医学技术水平、先进仪器设备使用率的不断提高,很多以前没办法抢救的疾病现在都能抢救。然而,这些被抢救回来的患者虽然“活下来”,但大部分生存质量低,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而重症康复就是带给这部分患者“活得好”的希望。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价值并不在于完全干预疾病治疗过程,主要是促进患者危重状态恢复及后续的功能康复,使危重症患者以佳功能状态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井泉主任提醒,重症康复对医疗和护理的要求特别高,患者和家属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西安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康复医学科走过从“无”到“有”的质变,也将迎来从“有”到“优”的飞跃,为每一位重症患者重新找回生活的色彩与信心。


井泉

主任医师

       井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抗癫痫协会运动障碍疾病与癫痫专委会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肺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委员。国家临床类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考组主考官。榆林市神经病学会秘书长,榆林市中医脑科学会睡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榆林市眩晕学会常务委员。1992年毕业于延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在南京脑科医院进修神经、精神疾病、脑血管病介入专业。1999年在重庆医科大学一附院进修肌电图。201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心理医学。2012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学院进修神经内科专业及管理,从事神经内科专业近30年。

      擅长脑血管病、微创持续引流治疗颅内出血、重症卒中救治、神经康复、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帕金森病、眩晕、头痛、精神疾病及神经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获得国家专利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市科学技术奖3项、市成果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

王飞

副主任医师

      王飞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临床康复专业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陕西省医学传播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智能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陕西省保健协会急诊与创伤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陕北重症联盟治疗组专家,榆林市中医脑病学会常务理事。于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参加陕西省卫生厅技术骨干培训在唐都医院脑科ICU学习两年。  

       主要从事神经重症早期康复、意识障碍的促醒、疼痛康复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包括重型颅脑损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脊髓损伤、神经性疼痛、炎性疼痛等。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4篇被评为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市级课题1项,参与市级课题2项。撰写科普作品8件,分别在强国学习平台及《健康导报》、《榆林科普》等杂志发表,其中《重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好处是什么》在“健康中国2023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大赛(老年人健康)”中排名第23位,图文类科普文章排名第一,点击量近30万;曾获得第三届“健康陕西-科普能力在提升”优秀奖4项;榆林市科普作品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榆林市科技调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被评为榆林市美科技工作者提名奖。